查看原文
其他

回眸2019 | 王伟歌:依旧是平凡,冬去春又还:一个小博物馆人的日常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巴金故居关注我们




  微信版年终总结越写越觉难下笔,因为这难度系数是按年递增的。它要有内容又不失趣味,有幽默又不失条理,既总结了又得找到合适的话题等等,总之可谓绞尽脑汁。




如果你不愿意看那么长,那么看第一段就好。




这里没有高大上,只有博物馆的琐碎日常

我管的有藏品,不过不是拍卖行。

搞鉴定修文物玩文创

那是别人家能玩的行当。

资料整理登记和编目

声像拷贝存储与记录

会议展览也参与

温湿度计要维护

还有研究学习莫疏忽。

简陋低配没高科技?

别拿故宫跟我们比。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干好自己的活就挺强。

工作时间碎片化

如何高效要想想!

花园洋房名人居,

守护传承费心力。

你觉得我们很高雅?

挂面米饭,平底鞋

尚未致富已入中年愁时节。

2020全民奔小康

我们就在这条希望的大道上。





正文开始


  过去的一年是比较充实的一年。为了图文并茂,我就挑些有图可配的简单说一下。(另外,大家对这里所使用的“博物馆人”这个词汇不要太较真哦。毕竟2019年9月7日国际博协执委会向京都大会提交的博物馆新定义的建议稿在表决中未获通过,被搁置了。对“博物馆”的定义尚且存在异议,何况在里面工作的人和所干的工作呢?)


我要找吴亮老师签个名

  10月24日我收到了一个快递,原以为是薄薄的,拿到后却发现厚厚的,带着疑惑拆开后发现,物品外面一层报纸包裹,中间层是一个塑料袋,最里面是一本书和一个信封。这本书是吴亮老师的《老上海旧影》,信封里还有一封简单的信。

  说实话,我挺感动。总之,感谢赠书人,更感谢领导给予这次机会让我参与本次活动,不然哪来的书呢?尽管书可以自己买,但意义却不同。我想,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找吴亮老师签个名,好好保存,作为参与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个人纪念。



活动所做部分工作的截图



  说实话这点工作量和其他大型活动比起来不值一提,但就个人而言从中获得了一些成长,谈不上辛苦,但其中也有曲折,不过好在有惊无险。比如获奖证书,前期堪称卖家秀与买家秀的“典范”,而且6个证书店家给寄了4次快递





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缩影













网速在上面发展,下载以kb盘桓

  今年在原有基础上,对单位“照片视频资料”硬盘2000多GB的资料进行了分类细化和迁移整理、登记等,并根据年份和类别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

整理前

整理后

  本年度登记登记光盘40个,新存储相关资料200多GB。

登记的光盘 ↑



整理的硬盘 →


  传输过程中,以为速度是唰唰的,不就是把一个文件夹拖动到另一个硬盘就可以了吗,但现实中,那速度比蜗牛还慢。一开始分类整理的的时候没经验,碰上下午资料迁移,经常显示还有5小时,2小时,1小时……那个心里叫心塞啊


寒来暑往,一周两趟

  因为我们馆没有高科技的电子温湿度监控设备,所以主要靠的是传统的毛发温湿度计和还算先进点的电子温湿度记录仪。毛发温湿度计是一周为计,这就需要每周更换一次记录纸。电子的虽然不需要更换记录纸,但需要下载存储数据和更换电池。又因为库房有2地,所以每次更换都是两地跑。截止12月23日,更换两地的温湿度记录纸90次左右;下载数据17次,更换电池3次。另外还按照年度和不同记录地址,将前五年的温湿度记录纸进行分类和集中存档。

别人家的温湿度监控

1

我们家的温湿度监控

2

传统换电池手工艺

把机器安排的明明白白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部分展示,时光也就是在这些平凡而琐碎的工作和生活中走完了一年。每年都会遇到的一些来自别人的灵魂拷问,关于职业,关于价值,关于人生等等,而这些又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而让我们不断自我拷问。这对比和思考的过程显然是不舒服的。诗人道格拉斯•马拉赫曾写道:“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我们在各自的岗位、各自的角色中演绎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别人不知道的,我们自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记着。那么我想能做到“平凡而不渺小”也是一种可贵。




王伟歌



主要工作为藏品资料整理和保藏等等。



回眸2018 | 王伟歌:我在“旧”书堆中遥望……

回眸2019 | 张瑞琪:正确使用讲解员的指导手册

回眸2019 |饶悦:作为“螺丝帽”的一年

回眸2019 | 茹佳:宣传稿,高跟鞋,还有伪记者心

回眸2019 | 沈思君:“沈大力”的一天

回眸2019︱忻世超:一条“爆款”微信的诞生

撰文、图片:王伟歌

编辑:张瑞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